印度如果不作死,咱们的局面不会这么好
2025年9月,沙特和巴基斯坦签完字,会议室里掌声一响,新德里那边推特热搜第一却是#莫迪沉默#。我刷到这条,手机差点掉火锅里:五年前印度战机被巴方打下、飞行员阿比南丹当众喝奶茶的画面还热乎,如今老美把关税垒到50%,中东转头跟伊斯兰堡拜把子,新德里真成了“背景
2025年9月,沙特和巴基斯坦签完字,会议室里掌声一响,新德里那边推特热搜第一却是#莫迪沉默#。我刷到这条,手机差点掉火锅里:五年前印度战机被巴方打下、飞行员阿比南丹当众喝奶茶的画面还热乎,如今老美把关税垒到50%,中东转头跟伊斯兰堡拜把子,新德里真成了“背景
流水线上积着薄灰,墙上“为印度制造”的标语褪成淡粉色,只有零星工人在打包最后的库存。
据《ThePrint》2025年9月23日报道,印度正在评估一项紧急计划,该计划将从俄罗斯直接采购两个苏-57第五代战斗机中队,并通过许可在国内建造最多五个苏-57中队,可能在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纳西克基地建造。该报道与印度媒体的报道相呼应,称新德里在搁置早
南亚的棋局从来都不缺意外。新德里或许从未料到,当年那个被视作先天不足的邻邦,如今竟能坐在谈判桌前平视自己。更戏剧性的是,这场地缘博弈的胜负手,恰恰源于印度自己步步紧逼催生的坚固同盟。
编者的话:“美国将不得不‘修理’印度。”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9月27日的表态,给近期摩擦不断的美印关系火上浇油。华盛顿和新德里之间的关系曾被双方称为“21世纪的决定性伙伴关系”,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印度总理莫迪更是在多个场合秀“友谊”,然而近期因为关税以及印度购买
【环球时报驻印度特约记者 李沛昀 环球时报记者 李萌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李静】编者的话:“美国将不得不‘修理’印度。”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9月27日的表态,给近期摩擦不断的美印关系火上浇油。华盛顿和新德里之间的关系曾被双方称为“21世纪的决定性伙伴关系”,美国
特斯拉印度公司(@Tesla_India)今日在 X 平台宣布,Model Y 正式开启在印度市场的交付。首批车辆自上海超级工厂发运,已交付到客户手中。
2025年7月3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平台TruthSocial上发布的一则简短声明,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水面的巨石,瞬间在全球政经界激起千层浪。
美国与印度在俄罗斯石油进口问题上的僵局仍在持续。如今,印度新德里方面提议减少从俄罗斯的石油采购,转而通过从伊朗和委内瑞拉进口石油来弥补缺口。这一举措让华盛顿陷入尴尬境地,而印度则坚持表示,希望购买价格实惠的石油。专家认为,新德里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白宫
美西方连月施压印度“弃购俄油”,新德里先以“能源自主”硬挡;旋即私下改口,对美开出条件:若断俄油,须豁免其买伊朗、委内瑞拉原油,将“制裁豁免”当筹码。
当美国试图切断印度的俄罗斯石油命脉时,新德里却提出了一个让华盛顿左右为难的“交易”:要么允许我们购买同样被制裁的伊朗和委内瑞拉石油,要么全球油价一起飙升!
由巴黎水Perrier赞助的The World's 50 Best Bars 2025“世界50最佳酒吧”颁奖典礼将于两周后举行,率先揭晓第No.51至第No.100名榜单。
印军在麦克马洪线北侧修了100多个地堡,机枪口对着中国哨所,巡逻队扛着枪越界,把界碑往中国这边挪了半公里,牧民的牛羊过界就被抢走,连送信的邮差都被拦着搜身。
2022年,美国限制向中国出口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以遏制北京获取尖端技术,全球半导体自力更生的竞赛由此拉开帷幕。对于印度来说,这提供了一个机会:该国希望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确保战略行业的芯片供应,并在从中国转移的全球电子产品市场中占据更大的份额。
今年 2 月,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内的全体欧盟专员访问了印度,这一访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02 月 28 日,莫迪和冯德莱恩在新德里承诺,在 2025 年底前完成一项“互惠互利”的自由贸易协定,并通过向安全和防务领域开放来实现合作多元化。
可一旦扒开现实的外衣,就会发现这是一场自我欺骗。制度失灵、教育断层、基建落后、市场环境混乱,印度早已被锁死在原地。问题不是它什么时候超过中国,而是它根本没站上轨道。
阿什拉夫·加尼一直是印度战略的关键人物,通过打击极端组织的安全合作以及建立大规模的经济和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试图消除巴基斯坦在喀布尔的影响力。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贾·卡拉斯周三表示,即使欧盟寻求与印度建立经济伙伴关系,让印度与俄罗斯脱钩对欧盟来说仍是一个挑战。
新德里的九月依然炎热,但比天气更让人焦灼的,是印度商务部大楼里那场看似平常的会面。美国贸易谈判代表布伦丹·林奇率其团队,端坐在印度官员的正对面。双方相对而坐,一场关乎贸易的交流即将拉开帷幕。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会谈,它可能决定着两个大国未来几年的经济走向。
引言在国际局势波谲云诡的当下,国际关系中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引发轩然大波。近日,莫迪做出的一项决策,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让欧洲方面气得跳脚,甚至声称“踩了红线”,坚决不能接受。这究竟是怎样一个决策,竟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应呢?